登录站点

用户名

密码

走读写都精彩迷人——我看《走读地球村》

已有 375 次阅读  2011-07-09 00:52   标签地球村  旅游  记者  游记 

佩服和羡慕李春晓、袁效贤伉俪,他们走读了地球村,书写了地球村,而且是精神地走,精当地读,精致地写,因而十分精彩迷人。祝贺他们的大作《走读地球村》由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;祝愿今天由广东省作家协会、羊城晚报社、广东省地图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首发式完满成功;感谢主人邀请我参加活动,使我有一个新的学习机会。

青年时代,就认识李春晓大姐和袁效贤先生。他们是新闻界成绩卓著的前辈。与他们虽然不在同一个新闻单位,但是世界很小,广州更小,因工作关系,我们时而有机会见面。我还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做事、做文、做人的本领。

这些年,我们又同在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活动。春晓大姐是我会的顾问,效贤兄也很热心会务活动。两位前辈阳光、活跃、进取,佳作迭出,让我和会员们都沾光了。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。

很高兴拜读了《走读地球村》。这是一本不容置疑的大书。首先,它内容丰富、内蕴丰满。世界五大洲、22个国家、110篇旅行散文,作者自由游走,自在抒写,自得其乐,又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呈现出来,与读者分享,达致众乐乐的境界。它所带来的知识含量、旅游信息、人生感悟、美学价值都是很大很高的。

《走读地球村》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。记者的职业操守和独特视角,作家的宽阔胸襟和优美笔法,在书中的大多数篇章中,达致了高度完美的统一。一般说来,记者作文,纪实为主。实则优矣,但做散文,过“实”则有弊,恐怕失之枯燥无味。而作家为文,思绪飞扬,海阔天空,引人入胜。但如涉及纪实性、知识性强的题材,则容易流于空泛,华而不实。旅行散文似乎特别需要远离这两种倾向,讲求虚实结合,收放自如。《走读地球村》的作者深得此中真味,看似信手写来,挥洒自若,美轮美奂。想来,作者应当是很下过一些功夫,去收集研判历史与现实的资料与信息,然后,融进自己此时此地独特的感情及感悟,写进作品,成为佳构的。书中,大凡涉及历史事件、自然风貌、文物古迹、人物活动、相关数据等等,这些需要认真的地方,作者都坚持了记者的真本色,刻意求真,一丝不苟;而更多的时候,需要调动文学思绪与手段,实现旅行散文这种文学题材的张扬放达,将众多的知识之美、哲理之美、人情之美、自然之美、辞章之美水乳交融地写进作品的时候,作者就施展了作家手法,达到视野开阔、感情丰富、笔墨生动、笔法多样、功夫老到的境界。作者身份的记者与作家的双重性、交融性和优越性,在书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和发挥出来了。

《走读地球村》是不同凡响的高妙之书。当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,交通的便捷,人类交往的频仍,有利于催生当代徐霞客和马可波罗。或者说,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成为优秀旅行家的梦想。这是人类群体性、整体性的福分,也是有志、有力、有技者个人的幸福。旅游,首先是有志于此,乐意为之;其次是有力于此,体力与财力能够承担;再次,是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得当的精神文化储备,使旅游成为愉悦身心、升华人生境界的生命体验。本来,旅游者的“三有”境界已经难得,而从旅游者到旅游文学创作者的“三有”乃至“三优”,更是十分稀罕。所以,我们说,李春晓女士、袁效贤先生是“高人”,给这本书作序的杨奇先生是高人。

这么说,有谁会怀疑呢?他们三位岁数加起来,有251岁了。请允许我开个玩笑:他们的心理年龄,应该只有21岁,三人加起来,也只有63岁。六六大顺啊,生生猛猛啊!热爱生活、享受生活、将自己的美好感受诉诸笔端,贡献给读者的人,不是很可爱很可亲很年轻吗!他们的生活航船,难道就不会顺风顺水,高歌向前吗?如果说,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,他们都曾经饱经磨难与沧桑,那么,今天,他们已经活出精彩与精致,让我们这些后来者、同行、同道者感到欣慰以及敬仰。这样的前辈,志存高远,雅兴高妙,被称作高人,实不为过。

还想说,作者的高妙,也是他们的摄影作品带来的。书中使用的大量照片,也使本书增色不少。有人说,当今是“读图时代”。大量精当和精美的照片,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,是《走读地球村》的一大特点,也是一个亮点。写作当然艰辛,摄影也需付出心力与体力。当然,写作者与摄影者甘之如饴,收获了许多快乐,也给读者带来愉悦。

开卷有益。《走读地球村》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。开卷,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开拓视野,走读四海五洲,亲近大自然,亲近地球村,亲近世界上各色人等、各种宗教信仰、各样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人们,亲近人类辉煌的文化精神财富;开卷,我们可以增长知识,增进生活感悟,增强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;开卷,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,接受美的熏陶。作者的奇思妙想、高妙笔触,使我们的阅读变成一次难忘的美的跋涉、美的洗礼。

美在何处?天地有大美,世界有大美,作者心中有大美。凡是看过此书的人,都有一种与作者一起享受人生美梦的感受。请允许我引用书中《贝壳梦》来说明这一点。

开篇,作者写了从小在海边长大,见惯了海浪沙滩,捡拾贝壳,做着贝壳变大,变成自己美丽居所的美梦。

接着,作者写到,20世纪70年代,在旅游杂志上看见悉尼歌剧院而产生的思绪上圆梦的感受。在此文的主体部分,作者写了丹麦建筑设计师J·乌特松的悉尼歌剧院建筑设计作品应征之梦,几乎破灭尔后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。这是设计师的美梦成真。然后,作者的圆梦之旅,才是文章的高潮。先是进入了歌剧院,身子进入年少时的美梦之中。接着,聆听乐圣贝多芬的《第五交响曲》即《命运交响曲》。作者联想到贝多芬当年创作这个交响曲时,已经失聪。“他完全丧失了音乐家视为生命的听力,其内心的痛苦可以想见。可是,他在《命运交响曲》中表达的却是乐观进取的基调。他以丰富的音乐语言述说着一个真理:人与命运的矛盾不可调和,人的胜利是同命运进行殊死斗争得来的。从黑暗到光明,通过斗争走向胜利。这就是贝多芬在这部伟大作品中阐(chan)释的‘命运’。

文章的最后,梦幻般的精彩高妙。作者把丹麦的建筑设计师之梦、举世景仰的不朽乐圣贝多芬之梦、作家之梦,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,信手写下:

我被壮丽的交响曲所撼动,久久思索着“命运叩(kou)访”这一严肃的命题。世间的具体事与物,在辩证思维中抽象为哲理;歌剧院的音乐厅却在形象思维中幻化为贝壳。光束聚焦的乐池是贝壳的中心,大厅顶盖似贝壳的内壁,而我们则安坐在巨大的贝壳内,谛听着贝多芬的内心独白,思索着各自的人生。……童年的梦境,今夜真的实现了!究竟是谁安排了这一“命运”?!

贝壳梦,在悉尼的深秋。

美妙的散文,美妙的构思,美妙的文字,美妙的梦幻,在《走读地球村》中并不少见。开卷有益,开卷有梦。那么,还是让我们赶紧走进梦境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2011-5-9

分享 举报